春季手术实时报道 | 巴教授的咨询回复为患者带来哪些启发?
发布时间:2025-04-08 11:53:13 | 阅读:次| 关键词:巴教授的咨询回复为患者带来哪些启发?
- [案例]13岁女孩如何“斗赢”5cm巨大髓母细胞瘤?Rutka教授术后
- [案例]良性脑瘤预后却“不良”?INC国际四大颅咽管瘤专家:如
- [案例]儿童反复头痛、还可能智力下降!脑血管病-烟雾病的“无
- [案例]功能性垂体瘤—泌乳素瘤可以不手术吗?INC国际大咖施罗
- [案例]脑海绵状血管瘤急性出血期的抉择:「回家静养」还是「
- [案例]25岁瘫痪女孩手术全切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案例
INC 春季实时报道
关注INC官方账号,后续将带来更多巴教授中国示范手术报道,敬请期待。
这个春天,在接受巴特朗菲教授的示范手术后,他们正在从病床上苏醒,迎接属于自己的春暖花开。几天前,他们还是为疑难脑瘤而痛苦的患者,脑干、鞍区、功能区——有的已被肿瘤折磨十年之久;有的仍是孩子,却不得不面临再次复发的肿瘤;还有的因肿瘤深陷而无法说话、吃饭……
幸运的是,在巴教授此次中国行的成功手术后,他们全新的人生即将缓缓盛开——脑干延髓全切术后无需进ICU、术后1天下床走路、术后1周出院、术前症状明显好转……
越来越多的希望被看见、被传播,也感染了更多的患者远程甚至面对面咨询巴教授,期望能够得到这位国际大咖的手术机会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目前众多已经咨询巴教授的患者中,有这样两位患者的经历也许能为我们带来启发。
一定要通过活检明确病理,才能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吗?
在很多脑瘤患者的观念里,必须要先通过活检明确病理,才能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,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在近期咨询巴教授的患者中,就有一位田先生抱着这样的想法找到了巴教授……
田先生偶然查出颅内占位性病变,在得到巴教授肯定的回复后,田先生仍然选择先行活检手术,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向。
如今,拿到活检结果的田先生再一次找到巴教授,巴教授给出的回复却在告诉我们:活检不是必须!一次手术既能切除肿瘤,又能明确病理,何必非要再动一次刀呢?
巴教授远程评估
巴教授:“在立体定向活检中,有时候取到的组织样本量是很少的,可能只会取到病灶的边缘,而不是肿瘤的中心。因此有可能因为取材不足而导致结果不准确,所以我不会百分之百地依赖这个诊断结果。
尤其是当我们只有少量的活检样本时,要给出一个最终诊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。手术可以在不造成新的功能缺损的情况下进行切除。但是为了不损伤言语和运动功能,我们不会过于激进地切除,而是尽量保留功能。”
实际上,与田先生抱有相似想法的患者还有很多,他们认为手术前必须要明确病理,而明确诊断的途径就是进行活检。但是,对于多数脑瘤而言,手术本身就是优选的治疗方案,通过手术就可以达到切除、明确病理诊断的双重目的。
对于这类患者而言,一次手术就能达到的目的,又何必要分两次进行呢?更重要的是,在等待活检结果的这段时间里,很有可能就错失了合适的手术时机,无形中增加了手术的难度。
正如巴教授所解释的那样,活检同样存在一些局限性:取得病理组织有限,非开颅手术那样可以取出大块肿瘤组织,且有时也受限于深部组织定位的准确性,病理切片制作过程选材有限,尤其对于一些复查的病理诊断,活检病理结果容易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结果。
巴教授:“很多时候,如果我们能获得整个肿瘤组织,比如取几个不同位置的活检样本,标明取样的位置,就可以根据所有样本的结果判断整个肿瘤的级别。但通过活检我们只能取到一个位置,甚至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样本来自哪个地方,这就是问题所在。”
因此,获取足够材料的有效方法是进行开放性手术,不仅可以取得更多的病变组织,还可以切除肿瘤,解除肿瘤压迫效应,为后续可能的放化疗、良好预后奠定关键的基础。
从建议放化疗到建议手术,巴教授两次评估为何给出不同回答?
由于手术后偏瘫的可能性较大,医生普遍建议姚女士进行放化疗。然而,逐渐加重的症状不停折磨着姚女士,难道真的没有手术机会吗?于是,姚女士第一次找到巴教授进行咨询。
巴教授:“综合当前的信息,我认为目前没有手术的指征,因为手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。术后极有可能导致左上肢、手部及面部的瘫痪,对患者总体病情改善无实质性帮助,患者首先接受联合放化疗会更为有益。”
从手术的获益性出发,巴教授进行评估优先考虑的始终是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,而非盲目提供手术。也正是如此,姚女士听取了巴教授的建议,开始了长达几月的放化疗治疗。然而,姚女士的肿瘤依然出现了进展,再次咨询巴教授,她这一次得到的回答却截然不同。
巴教授远程评估
巴教授:”现在的情况与去年不同,因为现在的影像显示完全不同,而在我第一次给出建议时并不是这样。因此,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情况,支持手术的理由要远多于反对手术的理由。但手术后辅助治疗仍然是必要的。“
两次评估,依据都是患者在不同病情发展阶段的影像,尽管巴教授给出的回答不同,但其本质始终是为了患者的获益。我们必须清楚,治疗往往因人而异,对于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来说,治疗方案的制定必须因人而异、因时而定,术前手术设计和术中操作应尽可能地保护重要结构不受损害,谨慎、细致、尽可能地保护正常的神经组织。
因此,在巴教授的手术理念中,手术应在不损伤关键结构的前提下,尽可能切除肿瘤。他的手术技术强调稳、准、细。巴教授特别擅长在极其狭小、复杂的空间里游刃有余地进行操作。只有把风险降到最低、创伤降到最小,才能有更好的预后。
此次巴特朗菲教授中国行程的继续,将与更多国内优秀神经外科专家团队携手,不断突破神经外科手术的“禁区”。

- 所属栏目:神外资讯
- 如想转载“春季手术实时报道 | 巴教授的咨询回复为患者带来哪些启发?”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。
- 网址:https://www.incsg.com/shenwaizixun/5253.html
- 更新时间:2025-04-08 11:46:41